拉经典电影重播缓解电影短缺,能拯救日益荒凉的电影院吗?也许不是。但《哈利·波特和魔法石》也能在第二次重播中取得票房成绩,至少证明了当观众对新电影失去兴趣时,重播仍然是冷过渡、填补供给缺口、满足公共文化需求的良药。
从10月11日开始,八部《哈利·波特》电影以每周一部的速度登陆大陆影院,堪称为“哈迷”准备的超级礼包。
目前,这八部电影中唯一一部是第一部第二次上映的系列《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票房超过4600万元,远远领先于国庆节结束以来的所有新电影,预计最终将影响1亿大关。
还要考虑两大不利情况。
首先,本轮《哈利·波特》的重播采用分线发行模式。具体操作是,电影院分别注册后,数字拷贝将在规模条件和其他资格验证后发布。最后,中国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电影院(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三线城市以下的电影院很少)可以放映,整体电影安排比例非常低。
其次,该系列首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在中国大陆首次重映。2020年8月疫情期间,影院重新开放后首次重映票房1.92亿元。第二轮重映也可以控制更好的票房下跌,说明系列粉丝的忠诚度很高。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华纳出品的全新超级大片《小丑2》很可能比不上重映的《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现在《小丑2》真的是“小丑”。
从本周开始,《哈利·波特》剩下的七部电影将陆续重映。虽然中间部分可能会因为观众“品尝新鲜”的动机而衰减,票房也不会像《魔法石》那么高(最后两部《死亡圣器》上下集可能会因为“大结局效应”而反弹),但总的来说,这次重映几乎已经成定局,对于观众和市场来说,这次“炒饭”无疑是香的。
但也需要注意的是,《哈利·波特》的IP有其特殊性:人气本来就很高,通过小说、电影、游戏、线下公园等多媒体的协同努力,创造了其超长的生命周期和超强的粉丝粘性。它的重播成功了,但并不代表近年来旧商业电影重播的普遍情况——放眼这几年,或者是有争议的,或者是毫无意义的,或者是毫无意义的。
(本文中的“重播”并不意味着这部电影必须在中国大陆上映。例如,《海上钢琴家》和《食神》是近年来在中国大陆首次上映,但由于它们无疑是一部在公众心中形成了“经典”认知的老电影,它们也被视为“重播”的广泛范畴)
拿出几部电影作为例子。
2021年连续重映的《指环王》三部曲被认为是“有争议的”。毫无疑问,这部电影本身就是经典,三部电影的票房表现总计超过1.4亿也不算太差。然而,这一系列叙事节奏缓慢的特点是,在2021年,观众集中度明显下降,一些观众被“催眠”,当时引发了一定规模的粉黑网络大战。
今年即将推出的《杀手不太冷》在上映前就引发了网友对其“抄袭”、“洛丽塔情结”等嫌疑的审判——这部电影已经上映30年了,全球舆论环境的版本变化与老作品产生了一定的冲突,让它们看起来不那么合适。这提醒我们,经典电影的重播不一定能超越时间。
至于“毫无意义”的重映,今年9月中秋的《西游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堪称典范。这部由郑保瑞执导、郭富城、巩俐主演的西游电影,在上映当年(2016)顺应了当时神话大片的潮流,但现在已经完全过时了——而且豆瓣的评分只有5.6分,经典重映有信心。一部5.6分的平庸作品重映有什么意义?
对于“没有水花”的重映,那就更是数不胜数了。
就近说,今年夏天《灌篮高手》的重映就是一个例子。作为经典IP,电影质量还可以,情感价值相当丰富。但是重映票房只有348万-最大的原因可能是距离中国首次上映(去年4月)太短了。今年3月的《奥本海默》(225万)、8月份《孤注一掷》(98万)的重映没有声音,原因大致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