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戛纳金棕榈最佳影片《坠落的审判》在北京大学举行中国首映礼,导演茹斯汀・特里耶出席。不过,这场首映礼中最引人瞩目的并非电影本身,而是映后对谈中两位男性嘉宾 —— 网红辩手、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讲师陈铭和北京大学法语系教授董强的争议发言。这些言论传到网络后,引发网友热烈讨论,对二人 “爹味” 的嘲讽层出不穷。尽管这场 “公关危机” 余波未平,但对电影业内观察者而言,《坠落的审判》借此登上热搜,超额完成了炒热度的任务。

从邀请陈铭和戴锦华这两位 “男女权” 话题代表作为嘉宾,到导演特里耶来华活动中始终围绕 “女性主义” 议题,不禁让人怀疑这或许是宣传方 “预谋” 的营销。导演特里耶本人的明星效应虽不算大,但中国嘉宾交流对谈中的热搜爆点,多少起到了宣传电影的作用,片方自然乐见这种能抬高热度的 “节目效果”。
无独有偶,3 月 14 日《沙丘 2》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来华宣传时,与陈思诚的对谈也爆出不少受网络热议的风趣场面,虽充满乐子,却有效推高了 “维伦纽瓦来华” 话题的讨论度。

更早之前,去年 3 月日本动画电影《铃芽之旅》导演新海诚来华发动宣传攻势,其言行尽显卖力敬业和对中国粉丝的热情友善,甚至还因阴阳韩国工作餐的话题在普通网友中火了一把,收获 “中国人民老朋友” 的称号。
很难断言这种操作是否有刻意 “讨好” 中国观众的成分,但对片方收益、导演本人在中国的名声以及媒体流量而言,外国导演来华宣传 “整点活” 是有利无害的,这也成为近年来进口片上映造势的重要一环。
2020 至 2022 年,受疫情影响,外国电影在华线下宣传偃旗息鼓。但过去一年多,随着疫情限制全面放开,外国电影人来华宣传频次逐渐反弹。若限定 “待映或在映院线电影主创来华宣传”,则有《铃芽之旅》导演新海诚(去年 3 月,12 月又来上海参加展会)、《奥本海默》导演诺兰(去年 8 月)、《狗神》导演吕克・贝松(去年 12 月,10 月曾参加平遥电影展)、《海王 2》导演温子仁和主演杰森・莫玛(去年 12 月)、《沙丘 2》导演维伦纽瓦、《坠落的审判》导演特里耶。

这六部来华电影有一明显共性:除《海王 2》来了主演,其他五部都只来了导演。不过,目前还不能说进口片来华宣传 “来导演不来明星” 已成为默认打法。一方面样本量小,且像《坠落的审判》这种主演在华认知度低的非好莱坞艺术电影和《铃芽之旅》这样的动画片,演员或配音来华对宣发增益有限,属于少数情况;另一方面,去年美国演员工会罢工四个月,影响了演员参与影片宣传,若没有罢工,《奥本海默》的大牌主演们未必不会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