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郑中基身兼编、导、演三职打造的电影《阿龙》(线上播出时定名《再见阿龙》),在香港上映后遭遇断崖式口碑与票房滑铁卢。不仅首周含优先场票房仅收 86.8 万港元,更被观众与影评人集体给出 “清一色差评”,成为近期港片市场中又一个令人惋惜的失利案例。即便影片后续转战视频平台,也未能凭借主创郑中基的个人名气扭转口碑颓势。
剧情的严重同质化,是《阿龙》深陷差评漩涡的核心原因。影片围绕单亲父亲阿龙的女儿被贩卖集团掳走,进而开启复仇之路的主线展开 —— 这样的叙事框架,早已在数十部同类型网络电影中反复出现,毫无原创新意可言。有观众在观影后直言:“从故事开篇就能预判后续所有情节走向,全程没有任何超出预期的惊喜,彻底失去了观影的期待感。” 更让观众失望的是人设塑造的敷衍:男主角 “为复仇不顾一切” 的单薄形象、女主角 “盲目追随男主” 的工具人设定,都是同类影片中常见的 “套路化人设”,既没有性格深度,也无法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即便郑中基为贴合角色增重 30 磅,还亲自上阵完成多场动作戏,也难以掩盖剧本本身的苍白与空洞。
制作层面的严重失衡,进一步放大了观众的不满情绪。影片前期宣传海报主打 “拳拳到肉的硬核复仇动作戏”,但正片前 40 分钟却以节奏拖沓的监狱文戏为主,形成明显的 “货不对板” 落差,让冲着动作元素观影的观众直呼 “被骗”。而仅有的几场关键动作戏,更是槽点密集:监狱群殴戏刻意采用慢动作摆拍,还搭配抒情配乐,被网友调侃为 “监狱版抖音短视频”;医院打斗戏份中,反派角色集体 “降智”,明明持枪对峙却漏洞百出,逻辑硬伤十分明显。更显割裂的是配乐选择 —— 在本该煽情的情感段落里,突然插入风格突兀的 rap,瞬间打断观众的观影情绪,破坏了整体叙事节奏。
面对差评,主创团队将问题归咎于 “影片删减妥协” 的说法,并未获得观众认可。团队称原版 120 分钟的影片,因审查原因删减至 90 分钟,还剪掉了 “十字架大佛” 等所谓 “核心戏份”。但香港上映版本本无需遵循内地审查标准,却依然呈现出叙事残缺、逻辑断裂的状态,这让 “删减论” 难免被质疑是 “甩锅”,而非真正反思自身问题。这种回避核心矛盾的创作态度,恰恰折射出当下港片的普遍通病:不重视专业编剧的价值,频繁让知名演员、导演盲目跨界执笔编剧,最终导致作品失去扎实的核心创作支撑,质量自然难以保证。
《阿龙》的败北并非偶然个案,而是港片长期忽视原创力的必然结果。当影视创作放弃对新鲜故事、独特表达的追求,仅靠明星光环、套路化叙事敷衍观众,终究会被越来越理性的市场所抛弃。此次《阿龙》引发的差评潮,或许能成为一记警钟,唤醒港片行业对 “尊重编剧、回归创作本质” 的重视 —— 唯有沉下心打磨内容,才能真正走出当前的创作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