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9 月 30 日上午 9 时,《志愿军 3》上映 9 小时票房仅 740 万,这个数字与系列前作《志愿军 2》同期表现相去甚远 —— 后者首日票房逼近 5000 万,而该片首日预测仅 3500 万,排片占比也已跌至 17.9%。作为耗资 24 亿打造的系列终章,这样的开局不仅让 45 亿回本目标沦为泡影,更给狂热多年的主旋律战争片市场泼了盆冷水。
票房遇冷早有预兆。北京某影院检票口的冷清场景极具代表性:国庆档期间,隔壁《前任 4》场场满座,而《志愿军 3》却鲜有人问津。观众用脚投票的背后,是口碑的崩塌。豆瓣 6.4 分的评价中,差评集中于 “文戏像中学朗诵比赛”,前 40 分钟平均每分钟一次的 “口号式” 台词,让观众尴尬不已。更致命的是选角争议,陈飞宇出场时弹幕齐刷 “阿瑟请赴死”,直接消解了战争片的悲壮氛围,而李晨的 “军旅专业户” 形象也因综艺印象让观众出戏。
创作套路化是更深层的症结。从《长津湖》延续至今的 “人海 + 慢镜 + 升国旗” 三板斧,已让观众彻底审美疲劳。有观众发现,该片战场戏与前作镜头高度雷同,士兵冲锋前的抒情慢镜、炮弹爆炸的刻意渲染,远不如《长津湖》的贴身肉搏有真实感。对比同档期的《刺杀小说家 2》和《浪浪人生》,前者靠扎实特效和闯关剧情吸引年轻人,后者以普通人的真实情绪打动观众,印证了 “观众要活人不要符号” 的市场规律。
这场票房滑铁卢已引发行业震动。博纳《智取威虎山前传》、英皇《援朝天使》等同类项目紧急 “暂缓”,平台甚至下架 “抗美援朝” 推荐关键词。中影已下死命令,S 级项目禁用争议艺人,清华大学产业报告更将其列为反面教材,建议转向《奥本海默》式的小切口叙事。陈凯歌在路演中坦言 “预判错了市场”,实则点破核心:观众愿为情怀走进影院,但绝不愿为套路买单。
740 万票房的数字虽刺眼,却是市场的清醒剂。它证明和平年代从不缺情怀,缺的是好好讲故事的诚意。当主旋律电影放下 “史诗包袱”,把镜头对准英雄的凡人底色,才能真正重获观众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