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威尼斯影后都救不了票房”,《日掛中天》的遇冷让不少人将矛头指向“观众审美降级”。但翻看过往数据,《隐入尘烟》2022年凭口碑逆袭斩获1.03亿,《河边的错误》2023年以3亿票房刷新文艺片纪录,证明观众从不是“拒绝文艺”,而是拒绝“脱离大众的文艺”。

成功的文艺片都有共通之处:《白日焰火》用犯罪类型包裹人性探讨,《河边的错误》以悬疑外壳承载荒诞思考,《隐入尘烟》则用土地上的真情实感打通情感壁垒。反观《日掛中天》,聚焦旧情人的情感纠葛,却用密集的狗血情节稀释了现实质感,广州城中村的背景设定本可贴近生活,最终却沦为人物苦情的陪衬;《女孩》则陷入“自传式陷阱”,舒淇将童年创伤“剥开”呈现,细腻有余却共鸣不足,有观众评价“像在看别人的日记,感动但不代入”。
宣发策略的偏差更放大了困境。《日掛中天》将全部重心放在辛芷蕾的获奖光环上,却对故事核心避而不谈,导致观众抱着“看影后神演技”的期待入场,最终因剧情割裂而失望;《女孩》的宣传则过于“小众化”,仅在文艺片爱好者圈层传播,错失了吸引普通观众的机会。对比《地球最后的夜晚》当年“跨年一吻”的营销创新,如今的文艺片宣发显然没能跟上市场节奏。
宣发策略的偏差更放大了困境。《日掛中天》将全部重心放在辛芷蕾的获奖光环上,却对故事核心避而不谈,导致观众抱着“看影后神演技”的期待入场,最终因剧情割裂而失望;《女孩》的宣传则过于“小众化”,仅在文艺片爱好者圈层传播,错失了吸引普通观众的机会。对比《地球最后的夜晚》当年“跨年一吻”的营销创新,如今的文艺片宣发显然没能跟上市场节奏。 国际奖项的“翻译偏差”也不容忽视。威尼斯评委盛赞辛芷蕾的表演“充满鲜活生命力的极致痛感”,但这种偏艺术化的评价,对普通观众而言远不如“全程高能反转”有吸引力。贾樟柯曾说:“国际奖项是通行证,却不是说明书。”文艺片要破圈,既要拿得出艺术高度,更要学会用大众听得懂的语言“翻译”价值。

影市冷遇更折射出行业生态问题。近年资本对文艺片的投入持续减少,《日掛中天》的制作成本仅8000万,宣发费用不足商业片零头,难以形成规模化传播。当毕赣的《狂野时代》带着戛纳奖项即将上映,前两部的惨淡让市场忧心忡忡,但或许只有坚持对艺术的敬畏,同时学会拥抱市场规律,华语文艺片才能走出“获奖即巅峰”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