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战争的阴霾笼罩大地,总有一些人挺身而出,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开辟出一条生命与希望的通道。纪录电影《父辈的天空》即将于 10 月 18 日震撼上映,这部影片将带我们穿越时空,揭开二战时期被称为 “死亡航线” 的驼峰航线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悲壮奇迹,献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
在二战期间,日军于 1942 年 5 月攻陷缅甸及我国云南怒江以西部分地区,滇缅公路被切断,中国经海路和陆路获取战略物资的途径就此中断。关键时刻,中美两国决定在中国航空公司原有的昆明 —— 加尔各答航线基础上,开辟 “空中补给走廊”,也就是后来举世闻名的 “驼峰航线”。这条航线西起印度汀江和阿萨姆邦,东至我国云南,全程 500 英里,地势海拔均在 4500 – 5500 米上下,最高海拔达 7000 米。因其需在连绵的雪峰山谷间穿行,仿若骆驼的峰背,故而得名。
《父辈的天空》历时六年精心制作,集结了中国、美国、新加坡三国纪录片导演的力量。影片中,多位近百岁的飞行员亲历者,用他们饱含沧桑却坚毅的声音,讲述着那段惊心动魄的过往。跟随航空后代们对父辈历史的执着追寻,我们仿佛能看到当年一架架运输机在恶劣的天气中艰难穿行。驼峰航线的飞行环境堪称地狱级别,雨季时空中能见度极低,雨季过后又面临多变的气流和强劲的季节风,逆风速度有时可达每小时 150 公里以上。飞机还时常遭遇严重结冰、低气压以及冰雹、霜冻等恶劣天气的困扰。即便最有经验的飞行员,也难以完全确保飞行安全。然而,中美航空队员们毫不退缩,他们怀揣着对正义的坚守和对胜利的渴望,毅然投身于这场与死神的较量中。
为了保障这条 “死亡航线” 的畅通,无数人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中国飞行员尽管对大型美制运输机不太熟悉,且不擅长依靠仪表飞行,但他们凭借顽强的毅力和极高的悟性,迅速掌握操作技术,和美国飞行员一道争分夺秒地运输物资,有的机组甚至一天飞三次往返。地勤人员同样不辞辛劳,为克服备用零件不足的难题,他们常常从飞机残骸上捡回零件维修飞机。而云南几十万军民,为了修建和维护机场,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日机轰炸后,他们又冒着生命危险迅速填补和修复。据统计,美国空军在 “驼峰航线” 上共损失飞机 468 架,牺牲和失踪人员达 1579 人;中国航空公司共飞行了 8 万架次,牺牲飞行员 168 人,100 架运输机先后损失 48 架,损失率接近 50% 。在天气晴朗时,飞行员甚至能沿着战友坠机碎片的反光飞行,这是何等令人痛心又肃然起敬的场景。
《父辈的天空》不仅是对历史的还原,更是对那段岁月里所有英勇奉献者的崇高敬意。它让我们明白,如今的和平来之不易,是无数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在这个特殊的年份,这部影片的上映具有非凡的意义,它将带领新一代重温历史,铭记那些在战火中为了国家和民族挺身而出的英雄们。10 月 18 日,让我们走进影院,跟随《父辈的天空》,踏上这段震撼心灵的历史回溯之旅,向那些伟大的父辈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