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影视综合站

《生万物》:土地里长出来的民族史诗

2025-10-24
        当低机位镜头缓缓扫过鲁南大地的春耕图景,泥土的湿润气息仿佛穿透屏幕 ——《生万物》用这样充满仪式感的开篇,将观众带回 1926 年的天牛庙村。这部以近 10 亿播放量收官的年代剧,没有沉溺于宏大叙事的宣讲,而是让土地成为真正的 “主角”,在春种秋收的轮回里,编织出一曲关于生存、觉醒与传承的民族悲歌。
        剧集最精妙的笔法,是让土地成为人性的试金石。倪大红饰演的地主宁学祥,将 “粪是粮之魂,粮是粪之精” 刻进骨髓,粪筐不离身却视女命如草芥,在土匪绑票时宁可舍弃女儿宁绣绣也不愿卖地赎人。这种对土地近乎病态的崇拜,恰是旧时代资源分配不公的具象化表达。而林永健塑造的佃户封二,一生抠门算计只为买田置地,他抚摸新地契时的虔诚,与宁学祥的贪婪形成奇妙对照,共同指向农耕文明中 “土地即信仰” 的集体记忆。土地在这里不再是背景,而是驱动人物命运的核心动力,每一寸田垄里都埋着人性的善恶。
        杨幂饰演的宁绣绣,构成了剧集最富张力的成长弧光。从 “不下地” 的地主千金到垦荒种参的劳动女性,她的蜕变始终与土地紧密相连。嫁娶日被弃的创伤,让她在封家的田地里完成了精神 “弑父”;带领妇女识字种田、打破 “女人不下地” 的规矩,又让她在泥土中觉醒了反抗意识。当她晚年回望 “以农为生的生命体验”,镜头扫过她布满老茧的双手与金黄的麦田,完成了对 “土生万物” 的精神皈依。这种从疏离到敬畏的转变,恰似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的缩影 —— 土地既是枷锁,也是重生的根基。
        剧集的影像美学同样服务于土地叙事。春种时的躬身播种、秋收时的镰刀闪光、冬藏时的谷仓堆积,四季耕作的细节被精准捕捉,成为乡土文化的仪式化表达。而村口的天牛石沉默矗立,见证着宁家卖地、封家垦荒、日军抢粮的沧桑变迁,成为土地永恒性的象征。导演刘家成用轻喜剧笔法稀释了原著的惨烈,封二夫妇的日常拌嘴、封大脚与宁绣绣的 “先婚后爱”,让苦难土地上生长出温暖的人间烟火,这种 “温暖现实主义” 让历史叙事更具共情力。
        尽管剧集存在部分表演痕迹过重、情节逻辑稍欠等瑕疵,但仍掩不住其文化价值。它像《山海情》《人世间》一样,用个体生命史拼凑出民族记忆,让观众在土地的呼吸中读懂 “地载群伦” 的深意。当宁绣绣将地契分给佃户时,散落的不仅是田产,更是旧时代的落幕与新生的希望。
      《生万物》最终告诉我们:土地从不是静止的背景,而是孕育文明的母体。那些在泥土中挣扎、抗争、成长的生命,早已将 “勤劳坚韧” 的基因注入民族血脉。这部剧集的价值,正在于让我们在快节奏的当下,重新触摸到土地的温度与民族的根魂。

最新文章

《宴遇永安》热播:李昀锐凭角色圈粉,与孟子义恋情成焦点

影视

 

阅读18504

《浪浪人生》 当海浪退去,只剩沙滩上的碎壳?

影视

 

阅读16061

《繁花》:于细微处见真章的时代镜像

影视

 

阅读10549

朱丹带儿女逛海洋馆:海底酒店里的亲子梦幻时光

明星

 

阅读13063

《生万物》:土地里长出来的民族史诗

影视

 

阅读14479

冀ICP备2024081979号-2
如有问题请联系caowenrui@qbshi.com.cn